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旧版入口
 
网站首页 最新资讯 政策法规 经验交流 知识宝典 专题活动 专家观点 节能论坛 精英智库 高端视点
低碳经济 循环经济 产品商城 技术推介 项目推介 会议会展 数据统计 会员服务 培训中心 创新创业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端视点
韦福雷:应对气候变化要实现减排与经济发展的齐头并进
加入时间:2021-08-26        来源:综合开发研究院


  8月9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第六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第一部分《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明确指出气候变化应归咎于人类活动,气候变化正在加剧,除非立即、迅速和大规模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否则21世纪全球气温升幅将超过1.5℃,甚至2℃。
  
  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1.5℃和2℃的目标来自于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在会上达成的《巴黎协定》提出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幅控制在2℃以内,并将努力把升幅控制在1.5℃以内。报告估计,当全球气温升高1.5℃时,热浪将增加,暖季将延长,冷季将缩短;当全球气温升高2℃时,极端高温将更频繁地达到农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临界耐受阈值。
  
  今年以来,世界各地频发的极端天气已经发出了警报。欧洲、印度和中国的特大洪灾,美国蔓延的山火和史无前例的旱灾也许还只是开始。报告警告,未来10年,严重的旱灾、强降雨和水灾等极端天气将成为常态。如果不抓紧采取措施,将导致更多的自然和人道主义灾难。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表示,这份报告是一个红色警报,如果马上联手行动还可以避免气候灾难,现在既没有再延误的时间,也没有再找借口的空间了。
  
  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卓著‍
  
  中国一直以大国姿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出的双碳目标更是史无前例,中国还积极协调推动各国达成减排共识。
  
  中国一直积极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2019年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降低约47.9%,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15.3%,提前完成向国际社会承诺的2020年目标,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承诺,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该目标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人均碳排放水平还不到美国的一半,却做出以历史最短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承诺,为世界各国作出了最好的示范。另一方面,作为年排放量超过100亿吨的碳排放大国,中国承诺通过提升自主贡献与发达国家大体同步实现碳中和,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发达国家无可比拟的巨大贡献。
  
  中国在历次气候变化大会谈判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国家领导人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在于推动《巴黎协定》全面实施。而中美两国元首的联合推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巴黎协定》的达成。在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后,中国仍然不遗余力地推进相关工作。尤其是在卡托维兹气候变化大会谈判陷入僵局的情况下,中国代表团受大会主席和执行秘书的委托开展沟通协调工作,解决了大会闭幕前最重要的问题。美国重返《巴黎协定》后,中国积极与美国展开对话,为在世界大变局中大国携手应对全球危机作出了积极探索,为推动11月将在格拉斯哥召开的第26次气候变化大会成功举办奠定了基础。
  
  二、实现减排与经济发展的齐头并进
  
  中国已经将双碳目标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重点要做好顶层设计、转变减排思维、提升基础能力、强化科技支撑,实现减排与经济发展的齐头并进。
  
  完善顶层设计,实施碳排总量控制。加快制定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文件,确定碳排放的总量目标。以总量控制为基础,确定各个区域以及重点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做到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双碳目标。避免出现“一刀切”和运动式减碳。
  
  转变减排思维,做好源头减排管理。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是减碳,而不是节能。对于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必要用能,不能刻意压缩。因此,必须要转变减排思维,放开能源需求侧,管好能源供给侧,把减碳的核心转移到低碳新能源的利用,加大水电、风电、光伏、核能等低碳清洁能源的应用,从源头减少碳排放。
  
  提升基础能力,夯实监测统计体系。精准的碳排放统计数据是碳排放目标设定、考核的重要前提。构建基于碳卫星和地面监测网络的碳排放监测和统计体系,以精准的监测和统计数据为精准控碳、科学减排、合理监管提供依据。
  
  强化科技支撑,加快创新成果应用。围绕碳中和目标,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创新。积极开展重大节能低碳技术、近零能耗建筑、近零碳排放、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示范。
  
  特别声明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

(责任编辑:马妍)
 
 
袁亮:以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推动低碳经
冯超:极致能效改造工程已带来十分可
两会之声|王兰玉代表谈低碳转型“河钢
王臻代表:多措并举 助推纺织行业低碳
单增海代表:建议支持工程机械和商用
刘倩:碳排放权新规出台,低碳排放行
产品交流  
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快速提升
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 探秘国内首个“
我国最大潮流能发电机组研制成功
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利用应未雨绸缪
技术交流  
下一代锂硫电池或在5分钟内完成充电
新型高速微尺度3D打印技术面世
新型固体材料能快速传导锂离子
迄今最高能效量子点太阳能电池面世
成功案例  
广西首条海上风电能源通道正式投运
陕西氢能双翼煤气制氢储氢示范项目启
中国新型储能创新中心将落户广州
深圳北站枢纽分布式光伏绿色能源项目
他山之石  
俄研发骨组织植入物制造新方法
德国专家:中国电动汽车助推全球绿色
俄罗斯远东天然气管道连通工程启动
俄开发适用6G的液晶设备原型
北京锚定重点产业 打造绿色低碳新动能
潍坊寿光市:向“绿”而行 低碳发展动
易碳数科助力企业算好碳排放这本账
江苏全面启动“无废运河”建设
深圳主动推动“双碳”建设
新能源电池“退役潮”需引发重视
欧洲实现循环经济目标任重道远
加快完善家电利用循环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让“包袱”变财富
废弃物释放“绿色潜力” 循环经济万亿
河南发文支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
变废为宝 循环经济驶上快车道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商务合作 联系我们  
2010年吉林省生态省建设、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建设》
项目名称:《吉林省节能减排网络信息平台建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6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