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旧版入口
 
网站首页 最新资讯 政策法规 经验交流 知识宝典 专题活动 专家观点 节能论坛 精英智库 高端视点
低碳经济 循环经济 产品商城 技术推介 项目推介 会议会展 数据统计 会员服务 培训中心 创新创业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端视点
李国强:瞄准数字能源,开辟“双碳”发展新赛道
加入时间:2023-03-07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早春三月,草木生香。线下相聚,格外亲切。本次会议是一个工作座谈会,共同探讨工业互联网助力能源行业智能化升级的前沿话题,为新时代数字能源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能源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之一,能源是一个广阔的领域,希望通过持续的交流探讨,拓宽思路,认清大势,推动我国数字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下面谈一下自己对数字能源发展的认识,与大家分享。
  
  一、推进数字能源是绿色低碳发展的时代要求

  
  生态文明和信息文明是当代两个重大时代主题。在新的生产力条件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探索一条人类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当代发展的历史潮流,数字经济和生态经济都将是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确立了包括绿色发展在内的新发展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产业结构的大变革。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中国政府宣布的碳排放强度单位(GDP碳排放)下降目标,即2030年比2005年下降65%以上。我们确定的到2035年发展目标是,人均GDP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大概3万到4万美元,目前(2022年)我国是12741美元(85698元)。实现这个目标的约束条件是人均碳排放基本不增长或者还要有所减少,在此条件下,既要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又要大幅减排,这是发达经济体和人类未曾经历过的事情。我们既不能走发达国家高碳高增长的自然达峰的老路,也不会走低碳低增长之路,而是要探索走出一条低碳或者零碳的较高增长之路,要实现减碳和增长双赢。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欧盟用了60年,美国用了45年,中国是力争30年。可以预见,中国未来需要付出巨大努力,这是极具挑战的重大历史课题,需要体制机制、科学技术等包括数字能源技术不断创新,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走出一条中国绿色发展的新路。
  
  二、数字能源是节能减排减碳的有效抓手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双碳”问题,关键在于促使供给侧使用零排放能源,采用零排放生产工艺。2016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将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交通运输中的航空列为重点排放八大行业。2017年碳排放占比最高的是电力,主要是火电,其碳排放占比从世界平均看是41%,中国电力行业的碳排放占比比世界平均水平还要高,大概是52%。从中可见,电力行业降碳是实现碳中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抓手,现阶段重点支持的领域应该是电力行业以及其他行业的数字化能源转型。
  
  实现“双碳”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在应对我国能源消费将持续增长中,应坚持系统思维,系统治理,统筹有序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处理好减碳减污与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关系,实现“双碳”要不断完善数字能源产业创新政策,筑牢能源安全基石。
  
  三、做好数字能源产业创新
  
  信息时代,数字化是潮流也是趋势,数字化为经济赋能为发展助力。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我国产业结构正在经历深度调整,《规划》的实施,必将助力数字化浪潮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拓展,将为数字能源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数字能源产业创新,要探讨做好研发、融合、创新工作。要进一步加强数字经济相关的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创新研发投入,提升数字能源核心竞争力;要加强数字技术和能源产业领域的交叉融合,实现多技术协同效益递增,进而引领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要密切关注数字经济市场前沿动态,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对未来能源的影响,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模式创新,提升能源生产和消费效率。
  
  四、数字能源转型关键在人才

  
  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是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对人才强国作出的顶层设计,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锚定了新坐标、树立了新标杆、描绘了新愿景。
  
  “人才是第一资源”在数字能源产业发展上反映更为真切。数字能源体现着数字化、绿色化的基本特征,体现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特征,根本上是一场巨系统的创新。“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本质属性是创新性,创新性反映了人才的素质和劳动的特点,其中包涵了先进性、时代性、层次性和时效性。实践中来看,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探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这都取决于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和创新作用的有效发挥。
  
  当今世界,无论是科技竞争、企业竞争,还是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哪个国家拥有人才上的优势,哪个国家就会拥有实力上的优势,综合国力竞争离不开强大的人才支撑。人才资源作为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目前,我国人才和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还存在着不适应不协调问题,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人才供需缺口巨大,数字能源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人才供需缺口更是突出。无论是人才供需失衡,还是人才与岗位能力不适配,都会对数字能源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不良影响。为此,要瞄准数字能源科技前沿,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主动抢占人才制高点,以数字能源重大项目和关键任务为牵引,多渠道培养、吸引和交流各层次人才,建设完整的数字能源人才梯队,推动数字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上海全应科技的经验启示

  
  很长时间没有到热电行业调研了,曾经到热电行业作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调研。在“十一五”“十二五”时,国家提出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能源清洁低碳发展成为大势。在此背景下,热电联产得到发展,当前,我国已经是热电大国,现在进一步发展数字智能热电。
  
  会前看到全应科技公司材料,让我了解到,全应科技是一家专注于热电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公司,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热电生产过程智能化,给客户提供365天智能  SAAS服务和热电专家服务,利用热电智能技术使综合供热能耗大幅降低,也能为客户节省燃煤成本。
  
  上海全应科技—热电智能是一个鲜活的工业互联网案例。全应科技实践证明,凭借工业互联网数字科技对淘汰落后产能,用先进技术来实现节煤降耗,提质增效,保护能源安全,推进“双碳”和能源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做出贡献,有利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数字能源让热电生产更高效、更安全、更环保,绿色低碳节能降耗需要工业互联网提质增效。
  
  全应科技实践还证明,在人力资源配置上,做好热电行业智能化,要实行跨行跨学科跨行业人才整合,除了AI  和大数据专家,仍然需要热电专家,需要形成“企业+数字+人才+团队”共同体。数字能源发展还要扩大共同体,建设智政产学研媒共同体,加强融合驱动数字能源创新发展。


(责任编辑:李婷)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明红:用液氨存储氢
张军涛:推进制造业节能降碳 首当其冲
南航集团董事长马须伦:加快推动绿色
蒋涛:支持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助力
杜祥琬院士:中国完成低碳转型“挑战
专家热议能源转型之路:未来可再生能
产品交流  
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快速提升
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 探秘国内首个“
我国最大潮流能发电机组研制成功
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利用应未雨绸缪
技术交流  
科学家开发出新型“机器人皮肤”  
人造蛋白质能降解塑料瓶微粒
新技术突破电池容量理论极限
3D打印无金属柔性胶状电极问世
成功案例  
深圳北站枢纽分布式光伏绿色能源项目
以色列计划部署四个大型电池储能项目
挪威政府发布首批大陆架海上风电建设
2022年济宁建成10万千瓦储能项目
他山之石  
英国大学教授:中国是全球能源转型引
中日两国在节能降碳领域合作空间广阔
美国太阳能发电量将在2024年超过水电
韩国京畿研究院提议建立氢经济集群
日照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研究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
中国着力打造新能源产业链
碳足迹报告为企业明确减碳可执行路径
中法专家探讨“迈向低碳社会的经济转
引领垃圾分类新时尚 打造绿色低碳新徐
循环经济,“碳”路有方
青海省全力推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
农光互补 护航绿色循环经济发展
专家:“城市矿产”推动绿色发展,“
美锦氢能产业厚积薄发 助力绿色循环经
“双碳”三年:循环经济迎蝶变,绿色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商务合作 联系我们  
2010年吉林省生态省建设、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建设》
项目名称:《吉林省节能减排网络信息平台建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6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