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旧版入口
 
网站首页 最新资讯 政策法规 经验交流 知识宝典 专题活动 专家观点 节能论坛 精英智库 高端视点
低碳经济 循环经济 产品商城 技术推介 项目推介 会议会展 数据统计 会员服务 培训中心 创新创业
您的位置: 首页 > 专家观点
苏伟:绿色低碳转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能
加入时间:2024-01-13        来源:中国能源报


  2024年1月7日,第二十五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增长动能中国探索”。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中国气候谈判首席代表苏伟出席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
  
  苏伟表示,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全球气候治理为世界经济增长带来新机遇,绿色低碳转型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核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关键是能源的绿色低碳发展,途径是加快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这也必将为推动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新动能。充分发挥这些新动能的潜力和作用,重点要做十件事,包括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发展循环经济、产业优化升级等。
  
  以下为发言实录: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各位老师同学,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第二十五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围绕“增长动能中国探索”这一主题,与大家分享全球气候治理与中国双碳战略为世界经济增长和中国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新动能。我发言的题目是“绿色低碳转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能”,主要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二是全球气候治理为世界经济增长带来新机遇,三是绿色低碳转型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一、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一周前(12月30日),新华社评出2023年十大国际新闻中讲到,气候变化加剧威胁全球可持续发展。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已成新常态,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冲击,几乎所有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均受损害。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高呼:“全球变暖的时代已经结束,全球沸腾的时代已然到来”。的确,高温热浪、暴风骤雨、洪涝干旱,极端天气灾害多发、频发、并发,这已经成为我们生活日常的亲身经历和切实感受,气候变化是人类21世纪面临的最为严峻的共同挑战,正在演变成为一场空前的现实危机。
  
  对于2023年的夏天,相信大家还记忆犹新。7月底8月初,京津冀出现了一轮历史罕见极端暴雨过程,创下了北京地区有仪器测量140年以来的最大降雨量纪录。6月下旬,京津冀鲁地区连续高温热浪,最高超过43°C,北京南郊观象台气温达到41.1°C,北京汤河口气温为41.8°C,北京有5天超40°C。
  
  科学研究确认,人类活动导致气候系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特别是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持续增加,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升高,自然的大气温室效应增强,导致全球发生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
  
  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2011—2020年全球地表温度比工业革命前上升了1.09°C,其中约1.07°C的增温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数据显示,2021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超过410ppmv,为200多年的最高值。
  
  1970年以来的50年是工业革命以来最暖的50年。据世界气象组织公报,2022年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1.15°C,过去8年是全球有记录以来最暖的8年,全球长期变暖仍在继续。世界气象组织于去年11月30日在COP28开幕当天发布的《2023全球气候状况报告》,宣布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人类历史上最热的一年。截至10月底的数据显示,2023年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1850—1900年)的基线高出约1.4°C。
  
  气候变暖将导致全球许多区域并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复合型事件的概率增加,高温热浪与干旱同时发生,海平面变化和强降水叠加造成复合型洪涝事件加剧,给人类社会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气温升高,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岛屿和沿海低洼地带被淹没;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干旱、洪涝灾害加剧,人类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生计丧失、流离失所、难民增多;土地严重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病虫害肆虐、疫病多发,农作物歉收减产。气候变化严重影响人类健康,严重破坏生态安全,严重冲击能源安全,严重威胁粮食安全,人类文明进步、人们历经千辛万苦得来的发展成果也将毁于一旦。
  
  气候变化的后果是全球性的,其影响遍及世界每个角落。面对地球气候危机,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置身事外,也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唯有世界各国、社会各界开展广泛有效的国际合作、共同作出努力,建立有效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加快科技创新,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人类才能化解这场气候危机,才能度过这场空前的劫难。
  
  二、全球气候治理为世界经济增长带来新机遇
  

  全球气候变化给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不利后果。同时,通过积极采取减排温室气体措施,从而减缓气候变化的幅度和速率,通过主动采取适应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行动,从而减轻或挽回经济社会损失,我们就可以化危为机,把应对气候变化风险挑战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机遇。
  
  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国际关系缓和、国际格局变化,气候变化问题作为人类共同关心事项提上国际社会议事日程。1990年10月,IPCC发布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第一次科学评估报告,迄今已发布六次评估报告。IPCC报告确认了气候变化的科学性,认定人类活动所排放二氧化碳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原因,给自然和人类社会带来严峻、不可逆转的影响和风险,必须立即采取全经济范围大幅度温室气体减排行动。
  
  1990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45/212号决议,正式启动气候变化公约谈判,于1992年5月9日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12月达成《京都议定书》,2015年12月达成《巴黎协定》。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这三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法律文件奠定了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坚实基础,确立了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目标、原则、行动框架。
  
  按照公约和巴黎协定的要求,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要尽早达峰,而后迅速减排,并于本世纪下半叶实现净零排放。为此,各国需要在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农业、林业等各个重点领域采取切实有效的减排措施,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这必将重塑全球经济版图、国际竞争态势、地缘政治格局,对产业发展、能源结构、科技创新、经贸合作、大国关系等带来重大而深刻影响,也必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开辟新天地,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一是目标引领。公约和巴黎协定明确了全球气候治理的目标方向。全球气候治理的目标是什么?这在气候公约里讲得很清楚,就是要把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并且这一浓度水平要在足以使生态系统能够自然地适应气候变化、确保粮食生产不受威胁、经济增长得以可持续进行的时间框架内实现。
  
  巴黎协定提出,要把全球平均气温升高控制在相对于工业革命前的2度以内,努力争取控制在1.5度,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要尽早达到峰值并随后迅速减排实现净零排放。说白了,就是全球要碳减排、碳达峰、碳中和。
  
  二是原则指导。公约和巴黎协定确立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基本原则,最核心的原则是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需要所有国家开展最广泛国际合作和应对行动,发达国家要率先进行全经济范围的绝对量化减排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发展中国家则需要采取减排政策措施并结合自身国情实际逐步转向全经济范围减排或限排。可持续发展原则,综合考虑科学、技术和经济方面的有关因素,应对气候变化措施和行动要具有经济合理性,对解决其他环境问题要有协同效益,要体现最大的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公平原则,考虑各国不同的国情实际、责任能力,特别是要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增长和消除贫困的正当优先需要和能源消费增长需求,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公正转型。
  
  三是行动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确立了国际框架+国家自主行动的减排模式,即在一个统一的共同框架下,各国围绕温室气体浓度控制水平(公约最终目标)、2度/1.5度温升目标和碳中和/净零排放目标(巴黎协定长期目标),根据各自国情和自身能力,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公平原则,自主确定在全球框架下的气候行动目标和具体政策举措,制订实施长期战略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转型,为应对气候变化共同挑战作出应有的和最大化的贡献。到目前为止,已有194个缔约国提交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覆盖98%的世界人口和95%的全球排放,其中占全球GDP87%的140多个国家提出了净零排放和碳中和目标。从巴黎协定首次全球盘点的结论看,全球在实现《巴黎协定》温控目标方面取得了重大整体进展。《巴黎协定》前,全球气温预期上升4°C,而按照各国在巴黎协定下最新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NDC),则温升幅度可以控制在2.1-2.8°C,相当于控制了1.2-1.9°C的温升幅度。
  
  四是阿联酋共识进一步明确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和实施路径。2023年11月30日至12月1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COP28)达成阿联酋共识,就《巴黎协定》全球盘点、减缓、适应、资金、技术、损失与损害等多项议题作出重要决定,特别是提出能源系统疏离化石燃料转型的概念(transitionawayfromfossilfuels),这是气候变化谈判30多年的历程中首次直接针对化石燃料作出规定,开启了人类社会逐步摆脱化石能源依赖的进程,虽然并不意味着化石能源时代的终结,但至少是朝着这个方向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阿联酋共识”还提出了三倍可再生能源、两倍能效速率目标,提出加快努力以逐步减少未加装控排措施的煤电,加快利用零碳低碳技术构建净零排放能源系统,大幅减少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特别是甲烷的排放。迪拜会议突出强调了1.5°C目标,按照这个目标,全球排放需要最迟于2025年前达峰,2030年前要比2019年减少43%,2035年前要减少60%,2050年前要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根据《全球碳预算报告》最新数据,全球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排放2023年预计会达到375亿吨,较2022年增长1.1%,较2019年水平提高1.4%,实现1.5℃目标的难度和挑战巨大。从另一个角度看,难度越大,动力越大,挑战越大,机遇也就越大。迪拜气候大会对各国加快气候行动、提高减排力度发出了更加明确、更加强有力的信号,将进一步激发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行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活创新动能、拓展市场空间,为世界经济的绿色复苏和可持续增长注入强劲的动力和活力。
  
  三、绿色低碳转型为我国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的变革,核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关键是能源的绿色低碳发展,途径是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这也必将为推动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新动能。如何把这些新动能的潜力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重点是要办好十件事。
  
  一是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先立后破、通盘谋划,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型能源供给消纳体系。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持续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确保能源安全。
  
  二是节能降碳增效。落实节约优先方针,推动能源消费革命,建设能源节约型社会。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深化工业、城乡、交通、农业农村、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增效,实施节能降碳重点工程,开展节能降碳改造,有效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全面提升能效标准,推广先进高效产品设备。
  
  三是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建设绿色低碳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增长低碳化。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大力推动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节能降碳改造,加快推进工业领域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
  
  四是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快老旧船舶更新改造,深入推进船舶靠港使用岸电。发展智能交通,开展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化提升改造,有序推进充电桩、配套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快捷舒适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体系。
  
  五是城乡建设绿色低碳。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严格绿色建筑标准、推广节能低碳技术,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推广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提高建筑终端电气化水平。推进农村建设和用能低碳转型,加强农村电网建设。
  
  六是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快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建设,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和效率。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
  
  七是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进一步强化创新能力建设,推进“双碳”领域应用基础研究,开展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化石能源绿色智能开发和清洁低碳利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储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重点,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完善技术和产品检测、评估、认证体系。
  
  八是生态系统碳汇。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强化森林、草原、河湖、湿地保护。加强生态系统调查监测,研究建立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
  
  九是绿色低碳政策。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完善碳定价机制。
  
  十是全球气候治理。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推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重要多边进程,加强公约和巴黎协定的有效实施。开展绿色经贸、技术与金融合作,加快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责任编辑:李婷)
 
 
黄鹂:钢铁与机械要在自主创新等方面
袁亮:以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推动低碳经
冯超:极致能效改造工程已带来十分可
两会之声|王兰玉代表谈低碳转型“河钢
王臻代表:多措并举 助推纺织行业低碳
单增海代表:建议支持工程机械和商用
产品交流  
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快速提升
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 探秘国内首个“
我国最大潮流能发电机组研制成功
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利用应未雨绸缪
技术交流  
下一代锂硫电池或在5分钟内完成充电
新型高速微尺度3D打印技术面世
新型固体材料能快速传导锂离子
迄今最高能效量子点太阳能电池面世
成功案例  
广西首条海上风电能源通道正式投运
陕西氢能双翼煤气制氢储氢示范项目启
中国新型储能创新中心将落户广州
深圳北站枢纽分布式光伏绿色能源项目
他山之石  
风能取代化石燃料成为英国最大电力来
俄研发骨组织植入物制造新方法
德国专家:中国电动汽车助推全球绿色
俄罗斯远东天然气管道连通工程启动
逐“绿”前行能源低碳转型助力可持续
高质量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金融助力石化业绿色低碳转型
北京将开展绿色低碳学校创建行动
北京锚定重点产业 打造绿色低碳新动能
潍坊寿光市:向“绿”而行 低碳发展动
“5万亿”循环经济加速:在华外资加码
让再循环更有价值 让产业链更加完善
持续投资助力循环经济发展
欧洲实现循环经济目标任重道远
加快完善家电利用循环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让“包袱”变财富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商务合作 联系我们  
2010年吉林省生态省建设、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建设》
项目名称:《吉林省节能减排网络信息平台建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6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