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旧版入口
 
网站首页 最新资讯 政策法规 经验交流 知识宝典 专题活动 专家观点 节能论坛 精英智库 高端视点
低碳经济 循环经济 产品商城 技术推介 项目推介 会议会展 数据统计 会员服务 培训中心 创新创业
您的位置: 首页 > 节能论坛
杜祥琬院士:中国完成低碳转型“挑战最艰巨”
加入时间:2023-06-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顾问杜祥琬30日表示,中国经济社会完成低碳转型“挑战最艰巨”。
  
  在当天举办的2023林草碳汇创新国际论坛上,杜祥琬就中国如何实现“双碳”目标分享观点。
  
  他表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共识,正深刻影响全球的价值体。以“双碳”目标驱动中国实现技术创新和发展转型,是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必然要求,也是缩小与主要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差距的历史机遇。“应对气候变化是我们自己要做,而不是别人要我们做。中国应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保持战略定力。”
  
  杜祥琬表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面临减排幅度大、转型任务重、时间窗口紧等诸多困难和挑战。2020年,中国人均温室气体排放约10吨,是全球人均水平约1.5倍,已超过欧盟人均排放,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超过7吨,是全球人均水平约1.7倍,已超过英、法等发达国家。“中国已进入高排放国家行列,而未来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还将驱动能源消费不断增长,温室气体增量压力依然巨大。”
  
  杜祥琬表示,中国低碳转型问题突出,一是产业结构偏重,第二产业对GDP(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约40%,能源消费占比约68%,二是能源结构偏煤,2021年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三是综合效率偏低,能源强度约为全球平均水平的1.5倍。
  
  他指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系统亟待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中国计划以3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明显短于发达国家的50年~70年,“中国经济社会完成低碳转型‘加速度更大’‘挑战最艰巨’。”
  
  虽然面临艰巨挑战,杜祥琬表示,中国通过积极主动作为、加快推动技术进步和发展转型,仍可实现高质量碳达峰和如期碳中和。
  
  他建议,实现“双碳”目标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呼唤深度的管理、科技创新,要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呼唤金融支持和企业参与。同时,需把握好节奏、积极而稳妥,既要防止“一刀切”简单化,又要防止转型不力,带来落后和无效投资。


(责任编辑:李婷)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明红:用液氨存储氢
张军涛:推进制造业节能降碳 首当其冲
南航集团董事长马须伦:加快推动绿色
蒋涛:支持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助力
杜祥琬院士:中国完成低碳转型“挑战
专家热议能源转型之路:未来可再生能
产品交流  
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快速提升
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 探秘国内首个“
我国最大潮流能发电机组研制成功
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利用应未雨绸缪
技术交流  
科学家开发出新型“机器人皮肤”  
人造蛋白质能降解塑料瓶微粒
新技术突破电池容量理论极限
3D打印无金属柔性胶状电极问世
成功案例  
深圳北站枢纽分布式光伏绿色能源项目
以色列计划部署四个大型电池储能项目
挪威政府发布首批大陆架海上风电建设
2022年济宁建成10万千瓦储能项目
他山之石  
中英氢能合作论坛推动氢能全产业链合
英国大学教授:中国是全球能源转型引
中日两国在节能降碳领域合作空间广阔
美国太阳能发电量将在2024年超过水电
广西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排名全国前列
全球首个零碳能源证书自愿核证平台发
国际能源署署长:中国是清洁能源领域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
日照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研究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
循环经济,“碳”路有方
青海省全力推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
农光互补 护航绿色循环经济发展
专家:“城市矿产”推动绿色发展,“
美锦氢能产业厚积薄发 助力绿色循环经
“双碳”三年:循环经济迎蝶变,绿色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商务合作 联系我们  
2010年吉林省生态省建设、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建设》
项目名称:《吉林省节能减排网络信息平台建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6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